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曝光的案例中,有68起涉及违规使用公车或私车公养。个别党员干部违规使用公车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怎样堵住公车管理中的漏洞?
公车私用、私车公养、违规借车等行为占比大,个别案例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今年2月被“双开”的张世明任内蒙古包头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期间,多次指使其司机驾驶单位公务用车在非工作时间办私事,接送自己参加同学、朋友聚餐。
今年公布的这些案例中,最早的发生在2007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李雄成、冯祖红使用公车上下班,周末、年节假日私自使用公车,长达12年之久,单位公车俨然变成了个人私家车。最近的案例发生在今年4月、5月,四川省简阳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原党支部书记、经理杨敏违规将公司公务车借给其姐使用23天,其姐驾驶该公车到彭州、都江堰等地游玩。
私车公养中较为典型的,是用公家加油卡为私车加油。28起私车公养典型案例中,25起涉及此类情形。一些党员干部不仅花公家的钱为自己的车加油,还慷公家之慨给子女和朋友的车加油,甚至将加油卡变异为购物卡。广东省珠海市农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赖陆驹使用单位公务车加油卡,为其私车加油96次共4万余元;山东省青岛市公路管理局中级工明立仕担任单位车管员期间,利用工作便利,多次违规使用单位公车加油卡为其子女私家车加油、购买物品……私家车揩“公家油”,“小毛病”若不治,变成“大问题”再后悔就晚了。
违规借用管理服务对象或企业车辆的行为仍屡禁不止。8起典型案例中,有3起时间跨度长达4年以上。2014年初,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公证处在对某公司股东股权份额进行确认公证时,公证处时任主任张在文以接送公证员现场办证为由,借用该公司大众牌轿车一辆,用于公证处日常工作,直到2019年6月被巡视发现后才退还。
必须紧盯单位一把手,密切关注公款租用私车、借用执法执勤车辆等隐身变异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私车公养中存在“名不副实”的情形,有的党员干部将私家车“包装”成公车使用,企图掩人耳目。例如,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下属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原常务副主任徐峰,私自决定将自己的私家车出租给检测中心,但仍归自己实际使用,六年半时间里报销燃油费、过路费、停车费7.7万余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从案例中不难发现,纠治“四风”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个别人顶风违纪,踩踏纪律红线。今年年初,山东省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原党委副书记、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志尊等人在负责疫情排查工作期间,擅离职守、无故脱岗,违规使用公车到企业内部接待餐厅,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后张志尊受到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处分。
一些看似蝇头小利的公车私用、私车公养,背后都是特权思想和侥幸心理作祟。“个别党员干部错误认为,出入有公车或者配了专职司机,是自己有身份地位的象征,需要特别警惕这种公共资源私利化的不良倾向。”湖北省监委首届特约监察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教授表示:“很多‘四风’问题违纪金额并不大,容易让党员干部产生自我原谅和侥幸心理。”
不仅要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作风教育,点名道姓曝光,从思想上防范和根治歪风邪气,更要扎紧制度笼子、堵塞监管漏洞,做实做细日常监督,让想“揩油”的党员干部无机可乘。
“无论是公车私用还是私车公养,都暴露出公车管理环节存在监管漏洞。”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建教研部宋振策说,提升监督的科技化水平,为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纪检监察机关精准监督、创新监督的题中应有之义,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可以让公车监管事半功倍。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